文章發布時間:2023年02月03日 作者:中國建材集團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建材集團心懷“國之大者”,打造“國之大材”,在探索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開好局起好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圍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接受了中國建材雜志記者的專訪,暢談了關于改革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世界一流材料產業投資公司、材料創造美好世界等思考,小料帶你去看看。
中國建材雜志記者 靳惠怡
持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思路新辦法
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下一步,我們要強化理論創新,以永遠在路上的政治定力持續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六個必須堅持”等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入領會黨的創新理論的道理學理哲理,做到學懂、弄通、做實;在建材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指導;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敝苡日f。
“一代材料,一代裝備”,小到手機零件,大到高鐵飛機,新材料的身影無處不在。作為戰略性、基礎性產業,新材料被譽為產業“糧食”和科技進步的基石,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領域。2012年以來,中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在原材料工業占比達15%,形成了全球門類最齊全、規模第一的材料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材料產業的戰略地位,指出“要奮起直追、迎頭趕上”。這一重要論述,為中國建材集團把握歷史機遇、跑贏新材料產業賽道指明了前進方向。
領航者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于創新。近年來,作為我國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的“國家隊”,中國建材集團強化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一批新材料鼎力支持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列舉的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衛星導航、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等重大成果。成功攻克一批“卡脖子”新材料,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電子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5.0中性硼硅藥用玻璃、碲化鎘發電玻璃、T800和T1000高性能碳纖維、高強度玻纖紗、氮化硅陶瓷、鋰電池隔膜、周期極化磷酸氧鈦鉀晶體、超特高壓支柱瓷絕緣子、特種涂料等一大批新材料實現工業化量產,為我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保障。榮獲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中國工業大獎,累計有效專利2.1萬項。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打造材料工業原創技術策源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創造了石膏板、玻璃纖維、風電葉片等多個材料領域原創技術工業化量產的典范案例。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打造了一批水泥、玻璃、玻纖等世界級的“夢幻工廠”“未來工廠”。
玻璃新材料生產線
看到成績的同時,周育先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笆卣齽撔率秦瀼攸h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涵,要求我們堅持創新驅動,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下一步,我們要立足‘四個面向’,堅決打贏關鍵材料技術科技攻堅戰,勇當低碳無機非金屬材料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自主保障安全水平,促進我國材料工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普及,讓更多新材料創新成果服務人民美好生活?!?/span>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在2022年11月召開的“全國建筑材料行業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建材行業是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咽喉要道”的承擔者,要引導行業科研力量圍繞非金屬材料在物理、化學等性能指標上超越不少于一個數量級的“超級材料”展開技術攻關,包括超快硬、超強、超耐磨、超保溫、超密封、超耐腐蝕等,以實現滿足搶修搶建的需要、滿足戰時的需要、滿足極端應用場景條件下對材料的需要、滿足我國自主原創技術發展的需要、滿足未來相關領域科技進步對材料的需要等五個滿足。周育先認為,這一提法極具前瞻性?!叭澜绲目萍己彤a業革命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實際上新材料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先導和基石,每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國防建設上面的衡量指標就是新材料的水平,全世界有70%以上的新的戰略性發展都是依靠了新材料。所以,我們要積極解決‘卡脖子’技術壁壘,加快新材料產業領域自主創新和工業量產,通過產業基金、并購重組、上市等多種方式,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群,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不僅要選擇和培育有市場前景、有發展潛力、有資源優勢的產品,還要聚焦行業顛覆性、突破性、迭代性技術攻關,做好技術儲備,推動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著力推進新材料產業的高端化、量產化,保障國家材料產業鏈的戰略安全?!?/span>
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
“比如我們的碳纖維,應用在國產大飛機上,就可以說是一種‘超級材料’。2020年投產的青海萬噸級碳纖維生產基地,讓我們在解決了T800、T1000級碳纖維‘0到1’跨越的基礎上,也解決了‘1到100’的大規模量產。只有實現量產,才能保證性能穩定、性能一致,才能保證其在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F在產量提高了,規模上來了,從‘國之重器’到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碳纖維材料的應用領域會得到進一步拓展,也就能進一步提升各種裝備的水平?!比f噸級產業基地的建成,為中國建材集團樹立了信心:外國人能做的,中國人不但能做,而且將來可能做得比他們更快更好。
策劃編輯丨集團黨委宣傳部/新聞辦公室